试论“道德不可教”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
石明宇
摘要(Abstract):
本文提出了"道德不可教"的论断,在对我国先秦时期庄子和古希腊三贤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论述中,为"道德不可教"构建了理论基础。并阐述了"道德不可教"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道德;道德不可教;学校德育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石明宇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陈萍.《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》.太原:《教学与管理》,2005(25)
- [2]王囡.《对道德可教的辩护及道德教学的限度》.北京:《中国德育》,2009(6)
- [3]王燕晓.《中国社会转型期德育无效性问题研究》.天津: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8(6)
- [4]张忠华.《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》.长沙:《现代大学教育》,2010(2)
- [5]孙喜亭.《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?》.北京: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00(6)
- [6]檀传宝.《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——试论“新性善论”及其依据,兼答孙喜亭教授》.北京: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》,2001(3)
- [7]肖群忠.《道德究竟是什么》.兰州: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4(6)
- [8]张康之.《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》.合肥:《学术界》,2003(5)
- [9]马永翔.《德性是否可教?——兼解柏拉图的<美诺篇>》.天津:《道德与文明》,2007(5)
- [10]许建良.《庄子道德实践思想论》.永州:《零陵学院学报》,2004(9)
- [11]吕锡琛.《论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》.天津:《道德与文明》,1996(5)